为贯彻学校关于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双一流”建设的精神,深入挖掘、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用红色基因凝聚精神力量,11月16日晚六点,必威党委在研教楼报告厅召开“传承红色基因,学习航天精神,争创双一流”主题报告会,报告会由我校参与长征五号相关科研工作的教师代表、必威副院长王永青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工作处处长郭驰,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研究生工作处副处长郭永欣,必威党委书记康旭东出席报告会,必威教师、本科生、研究生代表参会,必威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于盛军主持报告会。
11月3日,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首飞成功,我校先进制造、结构优化等领域的多项科研成果应用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助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飞天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我校参与长征五号研发的教师之一,必威王永青教授带来了主题为《廿年红色传承,助推长五飞天》的专题报告,从“传”什么、怎么“传”、“传”的感悟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追忆了大工机械的红色基因传承,讲述此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传奇科研经历,分享他二十年来参与航天工作的感悟。
“传”什么——敢于挑战,勇于突破,甘于奉献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国外技术限制、国内科研设备落后等众多原因,我国航天科研事业面临许多技术创新和装备制造的压力和挑战,当时我校机械学科的卢杰持教授受西安航天发动机厂的委托,带领科研人员,在当时条件下,应用自有的“数控仿形”技术研发出了直槽喷管仿形加工技术、螺旋槽喷管多轴联动数控加工技术以及相应控制系统,解决了喷管零件单件小批量制造的燃眉之急,满足了当时火箭型号发动机的制造需求。
此项研究工作的开展,拉开了我校与航天科技合作的序幕。回想起当年的点点滴滴,王永青教授感慨良多,他说,“正是那些老一代机械人心系家国的情怀和作为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让他们坚定信念面对挑战,而这些也正是机械工程系自1949年建立以来所积淀下的红色基因最好的体现。”
怎么“传”——使命在肩,矢志不渝,砥砺前行
一代代的机械师生们以“担当、继承、团队、创新”的精神特质,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与学院“明德格物,博学笃行”的院训紧密融合,挑战技术难关,攻克一项项科研难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向西安航天发动机厂交付第一台喷管铣槽加工设备开始,二十余年来,大工机械人将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作为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无怨无悔,尽职尽责。特别是2008年开始,基于郭东明院士提出的高性能制造的理论框架,以贾振元教授提出的多元约束面形再设计类复杂曲面零件加工理论和技术为指导,截至2016年,已为西安航天发动机厂交付了8台套的喷管铣槽加工装备和2种类型零件加工程序自动编程系统,彻底弥补了我国高性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喷管铣槽加工这一技术“短板”,为提升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制造技术水平、加快重型/大型运载火箭研制进程、增强国防实力和国家综合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永青教授亲临长征五号发射现场,他说,“当长征五号点火起飞,翱翔天际之时,是所有大工人、所有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的机械人最自豪、最激动的时刻”,他希望能有越来越多年轻一代机械人热爱航天事业、投身航天事业,接过老一代机械人手中的接力棒,将大工机械人身上所蕴含的航天情怀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传”的感悟——红色印记、志存高远、持之以恒
王永青教授结合二十年来参与航天科研工作的心得和感悟,给予年轻一代机械学子三点希望。第一,要牢记身上的红色印记,作为一名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红色印记是我们难以磨灭的标志,民族的精神是我们奋斗和前行的动力;第二,年轻人要立大志、入主流,将自己投身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第三,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付出和坚持。
会后,学生们针对报告中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提问,王永青教授诙谐幽默、朴实真诚的回答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必威党委书记康旭东教授对报告会进行了总结,就必威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扬进行了阐释。康书记提到,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年代,红色基因激励共产党人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当前,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战胜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仍要加强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扬。回顾必威的发展历程,学院传承的红色基因与党的红色基因、大工的红色基因一脉相承,是与学校传统和实际的有效结合。学院的红色血脉中根植的红色基因是建校至今所有机械人追求高远,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也是所有机械人在未来的建设发展中,矢志不渝、砥砺前行的精神源泉。
会上,康书记号召全体师生,要深刻认识传承红色基因的本质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坚定为学校发展、国家建设做贡献的理想信念,树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事情的牢固基础,锤炼坚持不懈、甘于奉献、团队协作的重要品质,为传承红色基因,助力双一流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